目前分類:台灣史記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唐鎮宇、羅浚濱、高有智,中國時報 2010.08.06 摘要〕    你還記得喝牛奶與發麵粉的回憶?在一九五○、六○年代,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各地設立許多發送站,發送美援物資,那是一段物資缺乏的歲月,陪著許多人成長的記憶,見證基督宗教的善心,因此留下「麵粉教」的印象。

    基督教福利會的前身是「基督教救濟會」,1954年由美國教會機構來台設立,負責發放二次大戰後剩餘的美援物資,曾經在全台設有四百多個據點,57個社區發展中心,全盛時期員工將近有兩百八十多人。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企群、鐘武達,黃哲斌 中國時報2010.08.05摘要〕    台灣家家戶戶最常見的佛教神祇,為何不是阿彌陀佛,而是觀世音菩薩?至於佛教經典形容為「勇猛丈夫」的觀世音,為何變成我們習見的慈悲白衣仕女

        佛教「西方三聖」之一的觀世音,原本就有不同形象,《華嚴經》形容他是勇猛丈夫,《普門品》更說他有32種形象。唐代以前,觀世音塑像原本大多是男身,然而宋代開始,就出現白衣仕女形象,因而被稱為「白衣大士」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鎮宇、林宏聰、陳惠芳、吳政峰,黃哲斌 中國時報2010.08.04摘要〕   台灣宗教自由多元,幾乎沒有主流教派或神祇,而且不同信仰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激盪出既複雜又豐富的面貌。

  清治時期,閩粵地區移民從原鄉帶來佛教信仰,其中又以觀世音與地藏王菩薩為主,而且與媽祖、王爺等民間信仰混雜浸潤,常在同一寺廟裡並祀。日治時代,日本佛教也傳入台灣,民間則有許多齋堂,供一般信徒在家茹素修行。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有智、黃哲斌、洪榮志、唐鎮宇 中國時報2010.08.03 摘要〕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長達145年,是全台最大的基督教派別。

高俊明曾任長老教會19年的總幹事,創下任期最長的紀錄。高俊明的一生和長老教會密不可分,祖父高長就是第一代信徒,也是第一位台籍傳道人。高家橫跨長老會、聖教會和神召會不同基督教支派,迄今子嗣超過千人,還曾借學校的場地舉辦家族聚會,堪稱本土基督徒的第一世家。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邱倫、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30摘要〕  從林海峰張栩、謝依旻,台灣圍棋好手已在日本贏得無數重要頭銜;而圍棋在台灣推廣多年後,也終於產生了「紅面棋王」周俊勳。

     「從小只要下輸棋,父親就要我寫一百個理由悔過書,通常先寫『昨晚沒睡好』、『沒細算』等一堆理由,到後面想不出理由就重覆寫『我不該輸棋』。我每天苦練至少十小時,後來更加強慢跑訓練,從一次五圈增加到七十圈,等於在跑馬拉松,到了十五歲就囊括台灣名人與國手頭銜」,這是周俊勳的學棋歷程,也是台灣好手苦練出頭的真實寫照。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拉松路跑 7.27..jpg 

【曾文祺/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27摘要】 94年前,台灣第一場馬拉松比賽,日本人、台灣人對決,結果台灣人贏了!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廖德修/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26摘要〕    射箭,是人類最古老的運動之一,但在台灣的系統性發展卻比「射擊」稍慢。1954年蔡白生就已代表我國參加馬尼拉亞運;台灣射箭選手,卻直到1972年才參加慕尼黑奧運。

盡管如此,射箭表現卻比射擊「後發先至」,如今成績已在世界名列前茅。國民政府遷台後嚴格管制槍枝、彈藥,為何射擊運動能夠順利開展?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文祺、林上祚、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25摘要〕    從第一位參加奧運的台灣人張星賢、第一位赴日參賽的體壇女將林月雲,到「亞洲鐵人」楊傳廣、「飛躍的羚羊」紀政於一九五○、六○年代揚威國際。

直至九○年代「風速女王」王惠珍跑出歷史性金牌,歷代田徑豪傑所捲起的風雲,已深深嵌入台灣人民的心靈。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志祥/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24 摘要〕   台灣早年承襲日本游泳運動發展模式,讓台灣成為亞洲泳壇的奪牌勁旅,甚至威脅日本的亞洲霸主地位;但因缺乏系統性推動計畫,台灣泳壇風光不再,偶有佳作也是曇花一現,殊為可惜。

        日治時代即已進入台灣的游泳運動,隨著1923年台灣體育協會設立「水泳部」而確立全台賽事化。當時台北淡水、台南安平是各級學校進行「臨海訓練」的重鎮,女性游泳風氣行,北一女、長榮中學、淡江中學等校也很早就成立了游泳隊。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邱倫、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23摘要〕跆拳道,在台灣發展歷史不長,陳詩欣、朱木炎卻在2004年雅典奧運為國人一圓金牌夢,讓中華奧會五環旗與國旗歌以最光榮的姿態出現。

蘇麗文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拚戰精神則讓無數人動容,成為國人最驕傲的記憶。   「得知老爸生病一剎那真的好難過,但我發現父親竟然比我還要堅強,看著化療掉髮的父親都比我樂觀,我能不拚嗎?」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國欽/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22摘要】台灣高爾夫球場出現過無數傳奇,最近的傳奇是勇奪LPGA四大賽的曾雅妮,最早的傳奇則是在1934年,台灣第一高手陳清水從淡水搭車到台北,再轉乘火車到基隆,然後以三、四天時間坐船到日本,一舉在關東職業高球賽勇奪冠軍而震驚東瀛。

    92年前,日治政府將原本清朝當作兵營與炮台的山丘,改建為台灣第一座高球場(老淡水球場)。陳清水、林益三分別在1937、38年奪得日本公開賽冠軍後,曾是日本職業球員的陳金獅(被譽為台灣高球之父)將所學傳授給後輩,助台灣選手從1960年代起稱霸亞洲巡迴賽十年。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邱倫、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21摘要】     一張球網、一顆小球、兩支球拍加上簡易場地,就可以讓男女老少玩得不亦樂乎,這就是羽球運動。

鄭韶婕在2004年雅典奧運打進女單八強,「黃金女雙」簡毓瑾、程文欣曾高居世界第一,「黃金男雙」李勝木、方介民最近衝到世界第七,都是羽球界的台灣之光,也讓更多年輕好手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希望。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及人、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20摘要〕台灣發展排球已近九十年,   排球與籃球都是由傳教士布朗(F.H.Brown)在1922年帶入台灣,日治時期舉辦全台灣選手權大會,1929年首屆排球冠軍是由台北第二師範(國北師前身)奪下。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謝仕淵指出,日治時期女性運動風氣盛行,當時中部流行網球、南部客家地區流行排球,美濃日後更出了很多排球國手。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育光、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19摘要〕    日治時期,桌球即已興盛,已過世的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早在1931年即代表台北高等學校勇奪全島中學校桌球單打冠軍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育光/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18摘要〕   保齡球和撞球,都源於歐洲權貴休閒運動,唯當1983年朱有田奪得世界保齡球金牌,1993年「冷面殺手」趙豐邦成為世界撞球王時,這兩類球館仍屬於台灣八大特種行業。

走過一段蓽路藍縷的發展歷程,近十年才擺脫「不良場所」社會刻板印象。保齡球是在1946年由駐台美軍引進,1963年台北榮星保齡球館成立,請來蔣家第二代蔣孝武開球,吸引達官顯要上門。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國欽、吳育光、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14摘要】    台灣棒球百年歷史中,一代又一代的旅外好手在日、美職棒揚威。

從早期拿下日本職棒打擊王、盜壘王、MVP的吳征昌,到近年締造美國大聯盟連兩季十九勝的王建民,以及今天首度參加大聯盟明星賽的郭泓志,這些棒球好手的逐夢過程,已帶給台灣人無限感動。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2010.07.13 摘要】   台灣棒球史上,從早期「六行庫對抗」,再到膾炙人口的「北華興、南美和」南北對決,乃至職棒初期的龍象大戰,精采絕倫的對戰組合激起球迷熱情,也寫下台灣棒壇的不滅傳奇。

    1906 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建國中學)成立第一支有史料可考的棒球隊,沒多久師範部(今台北教育大學)棒球隊也成軍,兩隊較勁開啟對抗史。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志祥、吳育光、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12摘要〕四十多年後,「紅葉精神」仍是現在進行式!今年玉山盃全國少棒選拔賽中,依舊可以看到不少球隊在賽前練球時,使用已經掉了球皮、纏著紅色或綠色「四維膠帶」的「脫皮球」,再次彰顯台灣棒球運動的「刻苦耐勞」重要特色。

    台灣棒球運動已有百年歷史,原住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棒球一百年』作者謝仕淵指出,台東地區受到嘉農棒球隊影響,花蓮地區的棒球風氣則受到能高團(前身為高砂棒球隊)影響,成為原住民男孩投入棒球運動的兩大重鎮。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育光、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11摘要〕    「太極王子」詹明樹,在1998年曼谷亞運奪金,則讓武術成為台灣奪牌強項。

    中國武術在十八世紀傳到台灣後,以西螺七崁的發展最富盛名。西螺地區以傳奇人物劉炮(阿善師)為首,陸續成立廖懋昭(萬得師)的勤習堂、蔡秋風的振興社、陳成的振興館、廖金生的武野館等四個武館,將武術傳播至全台各地,西螺七崁與阿善師、萬得師的故事也傳頌至今。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廖德修、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10摘要】    出身二林望族的洪欽懋,小時候跟隨武術老師習武,因而具有中國武術基礎,赴日就讀東京專修大學後開始學習拳擊,苦練後拳術突飛猛進,22歲就入選日本國家代表隊,並在美日拳擊對抗賽一戰成名。

可惜東京奧運停辦,讓他失去奪牌機會,該年就毅然返台貢獻所學。「當時打拳的人不少,看拳擊賽還需買門票。」現任拳協理事長、六十八歲的李武男回憶,「欽懋仙」把拳擊引進台灣後,在娛樂不普級的1950、60年代頗受歡迎。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