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誼、黃哲斌 中國時報2010.04.08摘要】 「下雨了,趕緊來去亭仔腳避雨」幾乎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經驗。
台南市青年路西段以前稱為「亭仔腳街」,曾是傳教士馬雅各落腳行醫之處,也是余清芳策動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的西來庵所在地;高雄旗山的 「石拱圈亭仔腳」,則是日治時期,模仿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白色拱石騎樓,如今極具特色。早期「騎樓」並未普及,而是庶民生活的特殊標記。
旗山的 「石拱圈亭仔腳」
廿世紀初,日本政府在台實施類似都市計畫的「市區改正」,因為亞熱帶氣候多雨、日曬強烈,當年就由地方政府統一騎樓的寬度,這項政策甚至是台灣總督府向日本本土宣傳治績時強調「東亞第一」的先進措施。
不只騎樓的寬度一致,有些街區規定二樓陽台也要同寬,戶戶相連,甚為整齊壯觀。台北市貴德街,當年是茶商聚集之地,濃郁茶香與花香瀰漫在整片騎樓裡,在貴德街長大的文史作家莊永明回憶,茶行會在騎樓下曬茶揀茶,整條走廊堆滿了茶籠與竹篩,製茶用的茉莉花、桂花散落地上。
「望春風」、「補破網」等作詞者李臨秋也住在貴德街,莊永明常看到李臨秋坐在自家騎樓的板凳上,狀甚寂寥,莊永明就會上前陪他聊天,甚至邀他去小酌兩杯。
騎樓下川流不息,往往見證了時代變遷的歷史痕跡,北市萬華剝皮寮古街的騎樓。
北市萬華剝皮寮古街的騎樓
台北市武昌街也有一條文壇著名的騎樓,詩人周夢蝶曾在「明星咖啡館」的門外擺攤賣書,騎樓下人潮來去,也是明星咖啡館老闆簡錦錐的眼底風景。簡錦錐回憶,以前的騎樓很乾淨,由於騎樓為公有空間,攤販偶爾挑東西來擺攤;而今騎樓一整排服飾、皮包等攤販,大家似乎也習以為常了。
周夢蝶在這裡擺攤廿多年,他的攤子不時圍滿了來「看」他的學生或作家,有次一群人將周夢蝶請上樓喝咖啡,「整整三個鐘頭,他都沒開口說一句話!」
三峽民權老街的圓拱式騎樓,是日治時期大正初年台灣街屋流行的樣貌。
三峽民權老街的圓拱式騎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