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12.10摘要〕    早在王建民與郭泓志揚威美國大聯盟、盧彥勳打進溫布頓八強、曾雅妮勇奪LPGA年度最佳選手前,無數台灣健兒已在運動場上締造充滿輝煌氣魄的傳奇。

    回首百年,台灣運動員的最高成就首推楊傳廣,他不但是首位在奧運奪牌的台灣人,更在奧運主流項目田徑賽事大放光芒,與繼之而起的紀政成為台灣男女選手的永恆標竿。

    楊傳廣1933年出生於台東市,小學原本加入棒球隊,校長發現他擁有速度、彈性及爆發力,因此建議他改練跳高、跳遠。靠著天分與苦練,1954年,他在馬尼拉亞運會奪下十項全能金牌,四年後在東京亞運蟬聯金牌並打破亞洲紀錄,奠定他「亞洲鐵人」的封號。

    當時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不久,經濟環境匱乏、政治氣氛低迷,楊傳廣變成那個年代的「台灣之光」,政府公費送他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深造,在名師指導下,1960年羅馬奧運會,他與同門好友強森激烈競爭,最後以些微差距屈居銀牌,但兩人之爭已名留青史。

    1963年楊傳廣雙雙打破撐竿跳、十項全能世界紀錄,成為隔年東京奧運金牌呼聲最高的選手,未料臨場嚴重失常,只獲第五名。其後他逐漸退出運動場,曾在左訓中心任職,培養出古金水、李福恩等好手。

1983年當選國民黨籍平地山胞立委;後來也曾代表民進黨參選台東縣長失利。最後在家鄉闢建「玉璽宮」,自任廟祝與乩童達二十年,2007年在美國中風病逝。

    而早在楊傳廣之前,日治時代就有一個轟動當時,少為人知的「台灣之光」熱血故事。主角林和是個小人物,九十幾年前受雇於台灣銀行當一名人力車夫。當時,台灣民眾對各項運動還很陌生,36歲的林和報名參加一場大型馬拉松賽,拉開台灣人馬拉松歷史的序幕。

    根據作家陳柔縉的考證,這項馬拉松大賽於1916年舉行,全長只有12公里,繞著台北「三線道路」(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和中山南路形成的街區)跑三圈。

    「賽前,林和暫停飲酒,吃了一點高麗人蔘,孤獨一人利用風涼的夜晚,練習了三天。而日本選手卻是整團人一起練習,根據賽前民調,多數人預測日本選手會拿冠軍,結果,林和卻比日本最快的選手還快一分半多。林和為台灣人爭了一口氣,回顧這場古典馬拉松,不禁血脈賁張。」

    而戰後初期台灣最流行的兩種球類:棒球、躲避球,必須歸功於兩位推手,前者即為「少棒之父」謝國城。長期擔任棒協理事長的謝國城,「積極推動台灣棒球的發展,從戰後初期慘澹經營的再出發,到1970年代走向國際舞台;如果棒球是台灣的國球,謝國城就是打造這個舞台的人」。

    至於躲避球風行台灣,則是溫兆宗之功。溫兆宗生於1912年,本來是公學校教員,仍繼續鑽研體育教學。日治時代,台灣小學生即開始打躲避球;

陳柔縉指出,「戰後社會資源貧乏,時任台北師範學院體育組長的溫兆宗,就推廣多人玩一球,不需額外裝備的躲避球運動,並著有躲避球規則,創立幾代台灣人熟悉的躲避球打法」。

    參考資料:智慧學啟迪110 小人物 大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