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媚、高有智、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11.27摘要〕 未滿廿歲的學生雖然沒有投票權,但從日治時代到解嚴,學運一直在台灣民主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913 年,同情孫文革命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學生,對袁世凱恢復帝制非常不滿,當時恰好開始講授細菌學,「蔣渭水就策畫,由杜聰明把培養的霍亂菌藏在溫水瓶中,然後派杜與翁俊明到北京水源地下毒『毒殺』袁世凱。」
蔣渭水孫子蔣朝根說,這次異想天開的毒殺當然沒有成功,其後蔣渭水想要毒殺日本天皇的行動同樣失敗。
三年後,為抵制宿舍舍監與福利社不合理欺壓台籍住宿生,台南名醫、前省參議員韓石泉發起「同盟罷買」。韓石泉兒子韓良俊說,因時值余清芳武裝抗日行動後隔年,一度引起校方緊張,舍監揚言要把韓石泉退學,校長堀內次雄反對,事件才落幕。
1920年,林呈祿、蔡式穀等留學生在仕紳蔡惠如日本澀谷寓邸成立「新民會」,鼓吹「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成立《台灣青年》雜誌啟迪民智,也掀開其後一連串的非武裝抗日運動序幕。
台灣光復後,1948年,以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為主體,聯合台大發起要求提高公費待遇的「反飢餓鬥爭」學運。由於不少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導致警總在隔年四月六日大規模拘捕師院及台大學生,約二百人被捕及自動隨車被捕。
當時台大校長傅斯年對當局,不經法律程序徑行進入台大校園逮捕師生高度不滿,親自找國民黨最高當局交涉,但部分涉入學生仍遭槍決。之後師院被勒令停課,學生一律重新登記,台大也遭到「整頓」,實行「校園戒嚴」軍事化管理,「四六事件」因而被視為五○年代白色恐怖濫觴。
研究白色恐怖大眾史的作家藍博洲指出,四六事件爆發時,包括先前發表「和平宣言」、支持台大麥浪歌詠隊行動的前輩作家楊逵也被捕繫獄。
直到1997年,台大對四六事件提出總結報告,肯定當時學生「參與民間社會,縱論國是的熱情與視野。」2000年《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則將四六事件列入適用對象,並由教育部向受難者家屬道歉。
1971年發生的保釣運動,參與學生廣布海內外,林孝信、郭松棻、劉大任等留學生,以及台大學生洪三雄、陳玲玉等人都很活躍。
台大教授王曉波曾回憶,那時在學生運動裡是「小咖」的馬英九,還曾為保釣問題苦惱地找他和王杏慶(筆名南方朔)等學長喝酒,並且自己畫海報、貼海報宣揚保釣理念。(註:並非民主或人權的運動)
到了1990年野百合學運,由於社會改革氣氛濃厚,學生適時扮演反對「老賊修憲」的社會良心角色,自由派學者把課堂改到中正紀念堂,學生並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
李登輝總統借力使力,推動國會全面改選,野百合學運因緣際會在台灣民主進程留下芬芳。
近年學運氣氛雖已淡化,但年輕世代仍在反對樂生院拆遷、野草苺學運、大埔農民抗爭等事件中展現了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用行動表達年輕學子關懷社會的理想性與正義感。
李鈞震:
1. 每一個時代最大的困境都不同,因此,當時的社會菁英所面對的處境也不一樣。
2. 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全球競爭的時候,年輕人除了要持續關心人權、民主的發展,更需要重視自然生態的永續經營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的培育。
3. 這個時代的社會菁英,應該每天閱讀報紙,並且每一版都要看得懂;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學有專精,並且在中年以前培養第二專長;同時,要有精緻藝術的表現才能。
4. 未來的國家發展,不再是追求溫飽而已,應該要能夠提升文化的水準,在學術、科技、經濟、運動、藝術表演等各方面,都要均衡地發展,創造多元自由的生活空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