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杰、林志成 中國時報2010.09.03摘要】台灣經歷教育改革運動,除了制式的教育制度,社會也不斷出現另類的教育型態,包括森林小學、種籽學苑與華德福小學等學校,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自學方案」,衝擊既有的教育體制,也讓百年的教育版圖展現繽紛的新風貌。
擁有化工博士學位的詹勳鈞,原本在工業技術研究院任職,為了在家教小孩,不惜將工作辭掉;當初向桃園縣教育局提出「在家自學」申請時,承辦人員質疑他是「頭殼壞掉」,但這麼多年走下來,他始終無悔。
「在家教育,是以家庭為單位,隨時隨地終身學習。」詹勳鈞回顧十年的在家教育,最重要是用心陪伴小孩,「每個小孩都有無限的可能。」
詹家老大詹齊恩,從小三就開始在家自學,之後三個弟妹也都走上同樣的路,老二心柔今年升高一,老三以理升國二,老四以諾則升小五,成為「自學家庭」。
詹齊恩說,國中畢業後,原本想到一般高中讀書,重溫和同儕互動的感覺,但想到高中每天都要為課業而忙,自己喜歡的小提琴、擊劍、鋼琴等興趣可能被犧牲,最後還是決定在家自學,「在家自學,讓我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自己興趣。」
媽媽齊梅瑛不否認,夫妻過去對孩子的教育有歧見,會起衝突,也會想放棄,「但在衝突中,找尋平衡也是教育,」後來摸索夫妻互補監督,這也讓子女學更多,「因為自學,小孩更懂得找教育資源學習。」
詹齊恩今年考上輔大宗教學系,為何大學階段就沒有「在家自學」?
詹勳鈞坦言,因為自己擅長理工科,兒子又偏好文史類,小孩的確需要更大環境去學習,也要體驗人生百態,「進大學也不代表終止在家教育,我身上還有很多功課,齊恩還沒有學會呢。」
李鈞震:
1. 在家教育,要注重五育均衡與終生學習。家長特別要注重以身作則。
2. 詹勳鈞自認自己擅長理工科,其實,並不是國際知名大師,所以程度只是不錯,不能算頂尖。
3. 經濟弱勢的家庭,不要輕易嘗試在家自學;家長沒有專業技能,無法當多元學習的榜樣,絕對不該讓小孩在家自學。
4. 台灣的學校教育雖然缺失很多,但是學校提供許多的同學,以及各式各樣不同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接觸不同的族群與各種性格不同的人類,對小孩子適應在都市叢林的生活,提供一個提早磨練的機會。
5. 有許多從小身心障礙的小孩,如果家庭的經濟狀況許可,「自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自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它可以促使家長比較理性。
6. 學生,如果是那一種從小好奇心極強,會自動自發多元學習,那麼不論成績好壞,他都比較適合森林小學的教育模式;學生如果對學習沒有恆心,經常半途而廢,他就比較適合愛的填鴨式教育。
7.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教育制度,都應該強調五育均衡並重,這是目前的台灣的學校教育最缺乏的,當然也是台灣教育部官員最敗德的地方。
8. 絕大部分的家庭比較適合「半自學」的學習模式,也就是學生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不要去補習或上安親班,完全由學生的家長親自教他們體育、藝術等學校不足的學科。
9.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確定這一生的博學與各種能力,都比小孩子優秀,可以當他們的典範,這是一輩子的工作,也是一輩子奮鬥的目標。家長如果做不到,就沒有資格要求小孩子努力向學。
10. 許多人都說台灣的教育改革失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部的官員、教改人士與各級學校的校長,都沒有五育均衡並重,也沒有雙專長,只會說大話,自己沒有志氣徹底實踐教育學教科書的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