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采韻、洪榮志/黃哲斌 中國時報2010.10.04摘要】   耳熟能詳的歌仔戲,成熟於1920年代,至今不滿百年。在歌仔戲之前,台灣人看什麼戲?

直到五○年代前,台灣最普遍的是南管戲與北管戲,尤其是北管的亂彈(下圖)被喻為當時的流行搖滾樂,故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稱譽,不過半世紀,全台灣只剩最後一個職業北管劇團「漢陽」

北管的亂彈 10.4..jpg 

    漢陽北管劇團位於宜蘭,77歲的團長莊進才是一位全能戲曲音樂家,下午演北管、晚上唱歌仔戲,吹、拉、彈、打樣樣來,享有「八隻交椅坐透透」的名號。他說,南北管只差一字,但北管熱鬧喧囂,與悠揚文雅的南管截然不同,「南管一個字可以拖很長,唱到讓人睡著。」

    台灣光復初期,是北管戲的黃金時代,他去當兵時,好幾團一路演奏北管樂,送他到羅東車站,可見當時盛況;他也感嘆,「數十年前,我一年可以演個280天,現在只剩八十天」。

    北管戲從全盛到式微,不過約二十年,主因就是歌仔戲,「北管演唱用湖廣話,習稱官話,但聽得懂的人愈來愈少,以閩南腔演唱的歌仔戲,逐漸取代北管戲」。    南北管音樂對其他戲曲影響深遠,布袋戲與歌仔戲早期即多以北管樂為後場。

    北管戲的學習門檻比歌仔戲高,身段、唱腔都有規定,光是演員出台,文戲需甩袖、摸頭、整領,武戲則要跳台、走五步山,臉部表情也很重要,演什麼得像什麼。

漢陽北管戲劇團 10.4..jpg 

    莊進才1988年成立「漢陽北管劇團」(上圖),為了生計,白天演北管戲,晚上改演歌仔戲,為日漸失傳的北管戲曲留下命脈。近年他被文建會選為「人間國寶」,旗下有藝生六名,他說傳承茲事體大,目前是與時間賽跑,但要培養好的藝生急不來,「需要有耐心,慢慢的來」。

    至於台灣僅存的南管梨園戲藝師吳素霞,也被文建會列為「人間國寶」,她從十九歲開始教授梨園戲,已當了45年的老師。南管戲分為梨園戲和高甲戲,吳素霞四歲與父親學習南管樂;國中畢業後,她才向前輩徐祥及旅居菲律賓的南管藝師李祥石學習梨園戲。  

    吳素霞指出,南管戲全盛時代也是光復初期,「民國52年,我開始學習南管戲時,歌仔戲已成主流」;之後電視興起,導致內台戲沒落,傳統戲曲失去舞台,如今高甲戲近乎失傳。

    1993年,吳素霞在台中成立合和藝苑南管戲團,投入傳承工作,目前成員有二、三十位,每星期練習四天,雖然是業餘戲團,至今也已演出近十齣戲。

    南管樂還有位九十一歲的「人間國寶」張鴻明,見證南北管的風光年代,他比較,「南管出自宮廷音樂,樂風比較靜態典雅,適合在室內欣賞;北管曲風熱鬧,室外演奏效果不錯」。

南管出自宮廷音樂 10.4..jpg

    張鴻明指出,明末清初南管傳至台灣,在文人雅士間蔚為風尚。後來流行的歌仔戲,大多為貧苦人家才進戲班;但南管相反,必須是家世良好的子弟才能學習,學南管的年輕人也被視為「良君子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rthkfas 的頭像
    earthkfas

    李鈞震2010流行文化讀書會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