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27.2010自由 白樂崎】要了解台灣的民意調查,需要洞見和知識,除了必須嫻熟台灣政治史,還得深諳該民調機構的政治傾向。
在過去實施戒嚴的一黨時代,台灣的親政府刊物與政府機構,莫不以討當局歡心與獲得當局支持為宗旨。
一九八○年代末與九○年代初的民主化改變了這一切,但部分刊物仍保有其黨派立場;許多民眾不願意答覆政府機構的調查詢問,以免遭到秋後算帳,這是過去戒嚴時期的遺毒陰影難除所致。
遠見雜誌民調中心2010年七月的民調的問法,是否贊成「台灣最終應該獨立?」,結果有49.1%的受訪者表示贊成,34.4%不贊成;至於同樣的「兩岸最終應該統一?」的問題,15.6%表示贊成,69.9%持反對看法。
由此可見,台灣人民若能自由地做抉擇,會希望台灣被視為一名完整的國際社會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仍阻撓此等自由選擇權,而另一項我們必須了解的重點是,國際社會看似毫無異議地接受了中國對台灣的論述。我認為,世人不該一直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待此事,而應以更中立與客觀的眼光視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向宣稱,台灣在1949年與中國分裂,雙方應該統一,若有必要不惜動武。但事實則不然:台灣在1945年以前是日本殖民地,稍後被國共內戰的戰敗方佔領。
此外,對「一個中國」的闡述方式不同,也會產生混淆。「一個中國」經常被解釋為美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實情並非如此:「一個中國」的意思是,美國承認只有一個政府代表中國。
美國在1972年「認知到」中國的一個中國立場,但並未將之視為美方立場。美國在台灣關係法及其隨後聲明中強調,美國的政策是以和平手段決定台灣的未來,而且必須獲得台灣人民的同意。這就是民主自由的真諦。
根據1933年簽訂之「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的國際法基本定義,台灣是一個「民族國家」,具備領土、穩定人口、政府以及與他國建立關係之能力等國家構成要件。
問題在於,台灣尋求的是哪一種身分的國際承認?過去國民黨時代尋求的是被國際承認為代表整個中國的政府;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1991年將範疇侷限於代表台灣及其周邊島嶼的政府,但仍沿用「中華民國」稱號。
儘管不少民進黨人主張以「台灣」之名尋求國際承認,但在李登輝之後上台的民進黨政府內仍奉行前朝舊規。
台灣究竟應該選擇哪一條路,端視台灣的民主動力而定;而國際社會必須確保的是,台灣人民能夠在不受到外來的中國脅迫下,自由地抉擇台灣的未來。
李鈞震:
1. 在知識發達的時代,不管是國家或個人,具有高競爭力的專業知識,才能夠獲得社會競爭力,才能夠有明智的判斷力與獨立思考能力。
2. 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不管做什麼樣的決策,經常都會發生錯誤、不守信用,而後悔不已。知識,就是力量。
3. 台灣的社會大眾如果知識水準沒有辦法成為世界公民,沒有能力實踐《世界人權宣言》,那麼,台灣百姓所做的任何選擇多半都會是錯誤的,而且也沒有辦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4. 國民的知識水準愈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就愈強,同時,他面對國家主權問題的選擇,也會比較客觀而明智。
5. 所以,台灣的百姓在追求主權的完整性之前,必須要先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準,並且確定自己有能力實踐《世界人權宣言》,如此,百姓所做出來的選擇或方向,才會是理性而具有長久利益的。
6. 如果台灣的許多大學的學術水準,跟美國的柏克萊大學一樣,那就代表台灣的大學的校長、教授、學生的素質是世界一流的,那麼台灣的文化與各個產業的發展才有可能是世界一流的。這個目標達成的重要性,遠高於台灣是不是能進入聯合國。
7. 如果台灣百姓的平均國民知識水準是世界第一,台灣的文化水準就是世界第一,那麼,自然而然台灣就會成為未來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不管台灣的主權如何,台灣對世界仍然有不可取代性。
8. 相反地,如果台灣的平均國民知識水準很低,跟台灣文化往來愈密切的國家,就會被台灣所污染,台灣會成為地球上的毒瘤,人類文明的羞恥。
9. 有志氣終身學習、五育均衡並重、完全能實踐《世界人權宣言》的人,才有資格稱做台灣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