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惠1.26..jpg 

【摘要1.26.2010.聯合報╱李承宇】聽過「空中英語教室」廣播的人,一定知道有一個學小喇叭的女孩桃樂絲,剛開始五音不全讓家人很困擾。桃樂絲今年八十三歲,依舊中氣十足吹奏著小喇叭。她就是彭蒙惠,為台灣英語教育奉獻半個世紀,且承諾將繼續下去。

在自傳「一生的朋友」新書發表會上,彭蒙惠「很乖」地端坐台上,顯得不很自在,連她自己都笑稱:「這不是我的style(風格)。」因為她本來不想出這本書。彭蒙惠說,「如果你在我當時的環境,也會這麼做」,她說得稀鬆平常。

她十二歲立志到中國宣教,民國40年從香港搭船來台,51年開播「空中英語教室」;跟台灣民眾一起度過退出聯合國、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我都留在這裡,心也在這裡」,她說:「我不喜歡被叫外國人」。連預立的遺囑中都交代,死後火化的骨灰要歸葬淡水基督教墓地。她與台灣的情感可見一斑。

彭蒙惠來台宣教第一站是花蓮。現在到原住民部落,或許沒人知道彭蒙惠,但應該有人聽過一個叫「利百加」的外國人。這是彭蒙惠的太魯閣族名字,意思是「山谷裡的百合花」。她不只展示了當時學原住民語的筆記,還很得意地秀了幾句泰雅族語。「我記性還不錯」,彭蒙惠表示,自己的泰雅族語講得最好,但最會唱阿美族歌。

書中也記載彭蒙惠曾論及婚嫁的愛情,但因對方不能跟她一起前往東方宣教而告吹。她說自己喜歡的異性類型:「要有愛心,也要有目標」,「但男女朋友目標要一致,否則不要結婚」。

照她自己的說法,她是「讓人用英語這個工具,來瞭解世界」。在台灣教了半世紀英文,彭蒙惠認為,光靠考試沒有辦法提升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考試無法測出學生真正的英語聽說能力,更別提透過考試讓學生喜歡用英文。「考試很假」,彭蒙惠認為,不但考試當下學生容易緊張,可能無法發揮實力,「就算考過了也不代表學生真正學會」。

她強調,學英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用,每天講十分鐘也好,像用英語上一些音樂課,讓英語融入生活。她常被政府找去開英語教育的會議,「但大家為什麼不用英語來開這樣的會?」台灣現在的英語教育大有進步,但她覺得學校應該要多一點英語活動,少一點考試,她看到很多孩子白天在學校學,下課了還要到補習班學,覺得很心疼,「學英語,不要太強迫」。  

她回憶當初開辦「空中英語教室」,是因為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形成工業社會,想要學英文的人多了。「我不想做一個『This is a desk.』這樣無聊的教學節目」,開始的節目形態是以英文報紙當教材,她在節目中幫讀者解答英語問題。報紙上出現的單字像是freeway(高速公路)、supermarket(超市)當時台灣都還沒有,所以彭蒙惠認為,英語只是一種「瞭解世界的工具」,本身並不是學習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