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12.08摘要〕台灣舞蹈領域,蔡瑞月有著最動人的生命故事。

1921年民風保守年代,出生於台南、從小就喜愛跳舞的她,台南第二女高畢業後,就負笈東瀛,跟隨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等人習舞,二次大戰期間,隨著舞團巡迴各國表演。

    戰後,蔡瑞月選擇回國教舞,她在返台的郵輪「大邱丸」上,發表《印度之歌》、《咱愛咱台灣》兩支創作舞碼,造成轟動。

1946年起,她在台南等七個城市開設舞蹈社,熱情推廣現代舞,初期還遭誤解唾罵,連房東都要求退租;翌年,她在台北中山堂演出,風靡藝文圈。

        不久,蔡瑞月與移居台灣的中國詩人雷石榆結婚,成為她人生另一個轉捩點。後來雷石榆因白色恐怖拘禁、驅逐出境,蔡瑞月也遭牽連,囚禁於綠島等地三年,服刑期間遇有政府大型活動,還必須無條件參與演出

    1951年蔡瑞月獲釋,兩年後在中山北路成立「蔡瑞月舞蹈研究室」,雖然不時遭受政治監控與打壓,但她持續不輟創作、表演與教學,培養無數本土舞蹈人才。高齡七旬之際,蔡瑞月終於在中國與雷石榆重逢,但對方已經再婚,並賦詩感嘆兩人多舛。

    2005年,蔡瑞月病逝於澳洲,一生舞作豐沛,基督教詩歌、原住民舞蹈、歌仔戲、寺廟陣頭都是靈感素材。蔡瑞月播下的種籽,影響了整個台灣舞壇。林懷民就曾提及,他七歲在雜誌上讀到蔡瑞月專訪,當時就激發了學習現代舞的興趣。

    1966年,蔡瑞月邀請旅美舞蹈家黃忠良回台教舞,當時就讀政大新聞系大三的林懷民也去報名,一起學舞的包括游好彥、崔蓉蓉、林絲緞及蔡瑞月的兒子雷大鵬等人。從此林懷民投入現代舞,26歲自美國習舞回台,創辦「雲門舞集」。

        與蔡瑞月一樣,在藝術與政治的夾縫前進的,還有被稱為「台灣新劇第一人」的張維賢

由於家境富裕,張維賢高中畢業就遊歷中國廈門等地,並自況此行讓他「跳出冷靜樸素的孤島,飽受各式各樣的刺激」,於是引進相對於歌仔戲等傳統戲劇的「新劇」,也就是後來習稱的舞台劇。

    日治末期,張維賢的劇團努力引進西方名劇,以戲劇對抗皇民化運動,甚至與勞工運動結合,不時遭日警搜索、拘捕,後來只得赴中國避禍。

    布袋戲國寶級大師、創立「亦宛然」的李天祿,一生歷經布袋戲興衰,因為擅長口白與歷史古本戲,與許王並稱為「北台灣雙絕」。

    特別的是,李天祿早在1967年,就參與演出李行電影《路》;1974年,法國學生班任旅等人來台拜他為師,學成設立「小宛然」劇團,將布袋戲推向國際。

多次獲邀赴法演出的阿祿師,也獲頒「騎士榮譽勳章」,晚年參與《悲情城市》、《戲夢人生》、《戀戀風塵》等電影演出,成為台灣布袋戲最親切熟悉的臉孔。

    無論是蔡瑞月、張維賢或李天祿,他們在藝術、人生與歷史舞台上,都以生命熱情發出光亮,照耀著百年來的台灣藝界。

參考資料:巴爾札克啟迪42 撥動社會的槓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rthkfas 的頭像
    earthkfas

    李鈞震2010流行文化讀書會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