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韻/中國時報2010.07.25摘要〕  一顆鼓,能夠改變什麼?台東比西里岸社區原是一個貧困的阿美族部落,村中孩子輟學者多,三年前村裡成立「寶抱鼓隊」,為這群孩子打響希望。

寶抱鼓,以回收廢棄物製成,聲音不敵「真」鼓,孩子天生的節奏感,卻讓垃圾響叮噹。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來此一遊受感動,如今每兩周南下義務教學。

比西里岸社區,雖然緊鄰觀光景點三仙台,但因社區入口為墓地,平時乏人問津。不願看到部落蕭條下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找來居住在台東都蘭村的阿美族藝術工作者范志明,商討能為年輕一代做什麼。

范志明的藝術頭腦加上巧手,將社區海邊經常撿拾到的定置漁網浮筒和漂流木,做成非洲鼓的樣貌,村中小孩見有趣跟著玩了起來,由於阿美族語中浮筒叫做「pawpaw」,以阿美族圖騰裝飾的「寶抱鼓」因而誕生。

今年四月在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的安排下,何鴻棋來到台東。在回程路上,嚴長壽突然想到「三仙台好像有個鼓隊」,問他要不要去看看,「十幾個小孩拿著鼓,就在我面前打了起來,打得整齊節奏感又好。」

何鴻棋現場示範,秀了幾下。專業級的鼓聲一響起,團員聽傻,用很哥兒們的口氣說,「老師你打得不賴哦!要不要來教我們。」何鴻棋回敬,「只要你們肯練,我就來。」

五月十五日是何鴻棋在比西里岸的第一堂課,他教學嚴格,一上就是六小時,「他們眼神從一開始的呆滯,到後來有自信充滿笑容,是我最大的成就。」鼓隊二十位成員,最小國小四年級,班長年紀最長二十二歲,因為家庭環境不好多次輟學,目前才就讀高一。

打鼓、演出逐漸成為這群小孩的生活目標。何鴻棋說本來這些小孩的父母,認為打鼓又不能賺錢,還是幫家裡下田、捕漁比較實際。

何鴻棋強調,他的理想並非培養每個小孩成為擊樂家,而是透過打鼓的過程,建立他們的認同感,有了自信走出自卑,未來從事任何行業都不會輸人。因此在課堂中,會聽到何鴻棋大聲喊著,「我視你們為國際級的樂團,所以我用國際級的標準來衡量你們,如果你們覺得自己很爛可以不要做。」

何鴻棋說,「在他們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我國中就讀放牛班,鼓給了我未來。」 「何鴻棋與寶抱鼓隊」二十三日剛結束在台東市誠品書店的演出。數周前,「寶抱鼓隊」在台東大學演藝廳登台。

三年前,「擊樂家」、「音樂廳」是這群小孩,從沒有想過的詞彙,他們的父母大都在外地工作,由家中長輩隔代教養。

參考資料:教育啟迪7 大師的思想邏輯的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