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光/何榮幸 中國時報2010.07.18摘要〕   保齡球和撞球,都源於歐洲權貴休閒運動,唯當1983年朱有田奪得世界保齡球金牌,1993年「冷面殺手」趙豐邦成為世界撞球王時,這兩類球館仍屬於台灣八大特種行業。

走過一段蓽路藍縷的發展歷程,近十年才擺脫「不良場所」社會刻板印象。保齡球是在1946年由駐台美軍引進,1963年台北榮星保齡球館成立,請來蔣家第二代蔣孝武開球,吸引達官顯要上門。

隨後高雄大同、台北圓山球館陸續開幕。早期為人工排瓶,一九八八年六福、歐帝館首度引進電腦記分,「飛碟球王」馬英傑就是從榮星發跡。

    從1991年馬英傑奪得世界盃男子個人與全項金牌開始,「台灣飛碟球」開始發光;九四年廣島亞運林漢成摘金,九五年楊振明、九七年「飛碟公主」曾素芬贏得世界盃金牌,一舉推升台灣保齡球風氣攀登頂峰,球館數百家,打球都須掛號排隊。

    「台灣飛碟球」創始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陳健二,也有指是馬英傑。馬英傑的師父張龍證實:「最早翻手的是何福村,但由馬英傑發揚光大。」

    張龍回憶說,早期台灣球道採人工拖油布上油方式,油路不均勻,何福村因曲球打不出來,於是翻手打出奇怪球路,一塊打球的陳健二加以改良,許多人模仿學習,他再傳授給等兵單的馬英傑。

    「馬英傑的學習能力強,身體柔軟度好。」馬英傑一學上手,打球姿勢低且優美如大鵬展翅,使飛碟球逐漸風靡全台,台灣選手還受聘赴國外教飛碟,卅年間成為震撼世界保齡球界的外銷產物。

    然而,「有保齡球就有賭。」早在1973年就有人賭「外圍(不打球光插花)」,之後變出各種花樣,意外造成台灣球館周賽的盛行。這種賭風演變到後來,當國手不如當「槍手」,許多球友不願出名,寧願靠打球賺錢,賭球兼練膽勢,「台灣保齡球能揚名,或許也是拜賭球風氣之賜」。

    台灣撞球發展背景與保齡球相似。有「羅爺」之稱的老國手、名球評羅穗,年輕時威震公館台大附近球館,「早年打撞球須躲少年隊和教官,還會為記分小姐爭風吃醋。」四十年前羅穗瘋撞球時,還為打球而當兵逾假,只因打球遇凱子,贏錢欲罷不能。

    「賭,是台灣撞球史的一部分。」羅穗說,1983年蔡超引進「花式撞球」,由林正晃等人成立職業選手會,花式逐漸取代「司諾克」而風行全台,不變的還是賭球。

    「林欽榮早年跑船,有一次船在紐約靠岸,他再也沒上船,一待三年,每個月還寄錢回台灣,已成台灣撞球界傳奇。」羅穗說,他聽過最高賭金一盤兩百萬元,實力不對等,讓球照樣賭。

    「會打球,還要不斷吸收新知。」羅穗認為,打撞球比其他運動幸運,因可小本經營撞球館,有不少人因開撞球館而賺到錢,唯有濫賭不可取。

    近年來楊清順、吳珈慶等男子撞球名將揚威國際,女子撞球更因安麗盃而掀起高潮,陳純甄、柳信美、張舒涵、周婕妤等名將與外國高手費雪、金佳映、珍娜李等人先後上演「最美麗的戰爭」,也讓撞球運動耳目一新。

    從「不良場所」到社會正常化看待,保齡球球道與撞球球檯上的清脆撞擊聲已不再是禁忌,未來就看這兩項運動如何與時俱進,繼續走出新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