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育光、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07.11摘要〕    「太極王子」詹明樹,在1998年曼谷亞運奪金,則讓武術成為台灣奪牌強項。

    中國武術在十八世紀傳到台灣後,以西螺七崁的發展最富盛名。西螺地區以傳奇人物劉炮(阿善師)為首,陸續成立廖懋昭(萬得師)的勤習堂、蔡秋風的振興社、陳成的振興館、廖金生的武野館等四個武館,將武術傳播至全台各地,西螺七崁與阿善師、萬得師的故事也傳頌至今。

        但日治時期壓制武術發展,二二八事件後,政府更全面沒收武館兵器並嚴禁習武,使得武館紛紛結束。1949年後遷移來台的大陸各省武師,除了在新公園、青年公園等地教拳帶動風氣,更透過軍情系統及大專院校等管道傳播,反而成為台灣武術的主流。

    「早年我因好玩學鐵沙掌、練輕功和地毯功,學武要先學吃苦。」講究古法練功的六合門徐賢龍,因師父王楨早世,又向一位憲兵老士官長學大鎮拳,以及向王爾昌教授修習查拳,「中國武術南拳北腿千百種,各具特色或為互補,武術世界學無止境。」

    曾用中國劍打敗日本劍道的徐賢龍,學武逾四十年,年輕時學旱地拔蔥(提氣跳躍),可接近垂直縱板登高上二樓,練得落階無聲的好本領,「念書時,在學校被誇傳成我會飛簷走壁,那時候李小龍還沒出現哩!」。

    曾任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等四任總統「侍衛教頭」的劉雲樵,其傳奇一生已在歷史留名。台灣身體文化學會出版的《台灣百年體育人物誌》指出,歷任陸軍第一師團長、國防部上校參謀等軍職的劉雲樵,師承張耀庭、李書文、丁子成、宮寶田等四大武術名家。

    先後在曼谷亞運、釜山東亞運摘金的詹明樹,則是近年戰績最輝煌的武術國手。他從十歲開始跟著長輩詹德勝練拳,「叔叔的觀念是,練拳的人不能只是四肢發達,還要文武兼修」。

他就讀台北工專機電科三年級時,適逢1990年北京亞運,詹德勝認為外型斯文的詹明樹,也許適合套路較「文」的太極拳,詹明樹就此進入國家隊而展開日後連串奪牌之路。

       詹明樹認為太極拳有助於養生、防身、身材氣息更均勻,以及氣質平和、思想圓融、人生通達。有心練太極拳的人,需均勻將這球型的幾個「面」都練到,才能得到太極拳圓融大化的精義。

    在政府鼓勵支持下,武術已成為台灣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項目,近十年武術人口也飛躍成長。從昔日武俠片中人人崇拜稱羨的飛簷走壁,到今日亞運比賽為國爭光奪牌,武術也在時代變化中被不斷賦予全新意義。

參考資料:智慧學啟迪57 靈魂的客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