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20.2010 蘋果 林享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海膽專家趙世民說,喇叭毒棘海膽同時間排精與排卵,是為了提高受精率,排精卵前,會放下附在身上的小石塊,收起小喇叭花,接著舞動全身短刺和管足,成群海膽同時興奮,由身體頂端5個生殖孔擠出精子和卵子,像一座座小火山爆發。

喇叭海膽.jpg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表示,本月初保護區的海膽,開始陸續排精和排卵,目前海膽種類已超過15種,都可自行繁殖,是墾丁海域「海膽的產房」。
【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

 

Toxopneustes_pileolus_(Sea_urchin).jpg 

喇叭毒棘海膽小檔案

學名:Toxopneustes pileolus
俗稱:喇叭海膽
分布:自印度至西太平洋海域(北澳及夏威夷除外);台灣各地及澎湖珊瑚礁區也有其蹤跡。
◎特徵:管足孔每三對排列成一弧狀。體殼大但棘刺短,棘刺呈綠色,末端有紫色環,刺尖為白色。喇叭形叉棘中心點為紫紅色而末端框白邊,時常會以管足和叉棘捕捉藻類或石礫掩蔽其身。【資料來源:墾管處保育課】

圖片來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oxopneustes_pileolus_(Sea_urchi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