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8.2010.聯合報╱陳柔縉】台北市立動物園,在日本時代就有了,最初由一位馬戲團團長所創辦。十九世紀後期到廿世紀初期,馬戲團是東亞地區的重要娛樂之一,大小馬戲團到處搭棚巡迴。

1913年末,片山竹五郎率領七十幾個人的「大竹娘曲馬團」來台,先在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町紅樓劇場)演出1914年元旦的檔期,之後再下台中和台南。片山團長的曲馬團以馬術為主,有三匹馬綁在一起,上站兩人,兩人共挑竹竿,上頭再站一個人之類的特技,也有大象的表演,他對動物本不陌生。

片山的曲馬團此番來台,便另外帶了三種稀奇的動物,大蛇、大鱷魚和大棕熊,新年開始,放在艋舺媽祖宮口街(今西園路和貴陽街一帶)供人觀賞。半個月後,大蛇暴斃,片山把死蛇泡在藥水裡,連帶棕熊送給博物館

二月初,片山竹五郎又從南洋買來猩猩,不敢再開放供覽,準備好好培育一下。據報載,片山喜歡飼育動物,他發現台灣氣候溫暖,養動物的可能性和趣味性高出許多。在日本,他養的猩猩未曾存活超過三個月,動輒死於運送的船內或上陸幾天即夭折。

可能養動物的興致愈濃,隔月,片山竹五郎向日本購買各種珍鳥猛獸,籌設起動物園來了。不知道是片山做事有效率,還是百年前的海運能力超過想像,兩個月不到的時間,片山買來義大利的孔雀、澳洲的袋鼠和駝鳥,錫蘭的火喰鳥和印度蛇等十幾種動物,四月五日就在圓山開園了。

園內鸚鵡,既會學狗叫,也會講日語「歐多桑」和「歐卡桑」,也就是叫爸爸和媽媽,為動物園帶來新鮮趣味。兩年後,官廳接手片山草創的動物園,直到日本時代末期,圓山動物園一直是台北市民主要休閒去處。

前輩小說家呂赫若就曾在1943年三月的日記寫道,酷熱的禮拜天,「一早無聊發呆,午前十點,趕快帶四個孩子去動物園玩,很久沒去了,很有趣。」航運鉅子張榮發也曾自述,在基隆唸小學時,老師曾帶到圓山動物園玩,前一晚他興奮睡不著,恨不得早晨快來;雖然花了大半天時間搭火車到圓山,只剩半天可玩,依然十分快樂滿足。

動物園起源於馬戲團團主片山竹五郎,但目前台北市立動物園正式記載仍誤做「大江氏」,意即一位姓大江的日本人。1910年代動物園確實有位資深的養育主任大江常四郎,1920年還出差去新加坡買老虎,病逝於當地,可說為了早期動物園鞠躬盡瘁,但他終究不是台北動物園的創始人。

日本時代,民間日本人引入許多新元素,轉變了台灣社會生活的面貌。如果略過日本人民在台歷史,一張張台灣史頁也將留下許多破洞。片山竹五郎之於動物園史是一例,應該細究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