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賓館1.jpg

【陳泳丞 工商時報2010.02.22摘要】在博愛特區裡頭,有一座佔地3.5甲(超過一萬餘坪)的宅邸-當年的日本台灣總督官邸。已經超過百年歷史的「台北賓館」,在台灣光復之後,曾作為省主席官邸

1950年才改稱台北賓館,是舉行國宴、招待外賓、黨政會議及文化活動的國家重要場所,1998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原名「台灣總督官邸」的台北賓館,過去是供台灣總督居住以及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從第4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16位總督曾經住在這裡。

台北賓館張館長與導覽志工蔡錦祥表示,這裡曾經過幾次整建,1901年落成後經過十餘年,因為空間不敷使用,加上原本的木製屋頂遭到白蟻侵蝕,因此在1911年進行第1次改建,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負責,一直到1913年才改建完成。

整個建築樣式也從文藝復興式,變成華麗的巴洛克式,屋頂換成馬薩式屋頂,木屋架換成鋼骨,陽台的立柱則從單柱變成羅馬雙柱。改建後最重要的一次貴賓招待,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

第2次大規模整建則是2002年一直到2006年,共斥資將近新台幣5億元重新修復,且終於對外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當時為了恢復總督官邸的舊觀,外交部甚至特聘日本建築師來台、逐一探測與參照舊照片,進行細部的修復工作,工程相當浩大。

當年興建總督官邸時,由於物力維艱與材料缺乏,還曾經使用拆除的舊台北城牆做為官邸基石,大天后宮的石鼓與石獅子,也被拆來作為官邸裡的石橋與裝飾。

總督官邸裡頭除了宴客用的大小宴會廳,二樓還備有早餐室,主建築旁邊也有馬廄的配置。因為總督通常很忙,一天之中僅有早餐有時間與家人一起吃,午餐與晚餐都在外頭解決。至於馬廄,是因為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就在旁邊,總督可以自己騎馬過去上班,可說是拉風又方便。

 

台北賓館2.jpg 

台灣歷經過多次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其中特別是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嗣後日本殖民統治台灣長達50年的期間,對台灣的影響最大。台灣的百年建築其實很多,日本時期的建築,從殖民政治、商業活動、地方機關到公民集會所,篩選出台北賓館、勝興車站、三峽歷史文物館與台南公會堂,串連起台灣百年建築的自主之路。

◆台灣總督的家:台北賓館。隨著日據時期(1895年6月)的展開,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借用清朝基隆海關(今基隆中船路一帶)、清布政使司衙門(今台北中山堂)、清西學堂(今長沙街一段附近),由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在1899年下令興建的總督官邸(今凱達格蘭大道一號,台北賓館),算是開啟了正式總督官邸的時期。

在1901年9月26日官邸落成,這座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與野村一郎設計完工的文藝復興式總督官邸,成為殖民統治者的威嚴與氣派象徵。

國內研究日據時期建築的專家、現任職中原大學建築系的黃俊銘教授,在他的專書中,寫下對台北賓館的概念:「總督官邸的建造,讓我們看到許多很政治的思考;而總督府的建造透過競圖方式,更是台灣的首次競圖案(也是包括日本本土在內的第1個正式競圖案)」

從1969年就開始任職、接觸台北賓館的張館長說,台灣大概很難再找到像台北賓館這樣,從日據時期、國民政府遷台、1952年簽訂中日條約、藍綠政權移轉,一直到兩岸正式接觸(馬英九總統即在此接見大陸海協會長會陳雲林),台北賓館完全見證了近百年來台灣政權頂峰錯綜複雜、而又耐人尋味的歷史演變。

 勝興車站.jpg

◆商業運輸:勝興車站。身為外來政權的殖民地,台灣有許多的建設主要的目的是在為轉運本島資源而服務,這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鐵路運輸,位於今日三義鄉的勝興車站正是其中的一大代表。

台灣山線的舊鐵道(三義到后里段)從1908年開通,一直肩負龐大的縱貫線運輸大任,其中勝興車站標高402.326公尺,是台灣西部縱貫線鐵路的最高點,現今車站的站體興建於1913年,為傳統日式木造建築,1922年開始增辦客貨運輸業務,當時貨運業務相當繁忙,連遠在大湖地區出產的木炭、香茅油、柑橘以及桃李等山產,都是從本站輸出,1930年改為十六份信號場、1935年改稱十六份驛。

為何會有此名稱?是因為當時勝興站一帶有十六座蒸餾樟腦的爐灶,所以站址的舊名才會稱為十六份,一直到今天在車站旁的月台邊仍可以看到斗大的十六份舊名遺址。

1958年改名為勝興站(因台灣光復後當地設勝興村),一直到1983年台灣本島的產業結構改變,鐵路貨運漸少,勝興站改為專辦客運,1998年因為新的山線鐵路完成通車,三義至后里間的舊山線鐵道停駛,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勝興車站也從此真正走入歷史。

台南公會堂.jpg 

    公民意識抬頭:台南公會堂

不只是象徵統治階層的台灣總督官邸有看頭,殖民地的地方機關,也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今日的台北縣三峽鎮以老街與清水祖師廟聞名中外,這裡也有一座超過80年的知名建築,就是現今的三峽鎮歷史文物館。

此建築創建於1928年,1929年二月竣工,是日據時期的三峽庄役場(差不多算是現在的鎮公所),曾連任三峽鎮龍埔里多任里長的黃進榮指出,當年這座建築號稱是全台灣最美麗的辦公廳,70多坪的磚造廳舍,跟台大醫院、公賣局與監察院屬於同一時期的建築物。

老一輩的里長伯們都是在此宣布就任,後來因空間不敷使用,改做為機關員工消費合作社,一直到1995年才由三峽鎮公所爭取獲准設立為歷史文物館,如今專門做為推廣三峽在地歷史文物的場所。

此外,落成於1911年的台南公會堂,則是府城當地屬於公民應用的代表建築。位於今日台南市民權路二段的台南舊社教館,原址是清道光年間地方士紳吳尚新所建的吳園,日據時期由官方與民間合資4萬多日圓興建而成,主要功能在於教化百姓,後來由於公民意識的逐漸形成,逐漸轉化成民間集會設宴的場所,也是早期私人庭園,逐漸演變成公共聚會場所的代表建築之一。

圖片來源:漂浪‧島嶼--munch

台灣旅遊生活網

葉的生活經驗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