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道卡斯文化 1.31..jpg

【摘要1.31.2010.中央社 陳淑芬 苗栗縣】苗栗縣後龍沿海的「石滬」是道卡斯族早年的捕魚遺跡。道卡斯族後因漢化,語言文化逐漸消失,族人近年來追根溯源,才重現失傳50多年的「牽田祭」祭典。

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每年舉行「牽田祭」,台灣光復後停辦,族人努力下於2002年起再現。縣長劉政鴻連年穿著道卡斯傳統服飾,熱情地帶著族人牽田、祭祖,跳傳統舞蹈。劉政鴻說,連年舉辦「牽田祭」以保存文化,否則以後可能失傳。很多人不知道,劉政鴻就是平埔族「後龍新港地區」道卡斯族的後代。

台灣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分布於新竹、苗栗及台中一帶約有15個聚落,其中,新港社等9個聚落,分布於現今苗栗縣地區。苗栗縣後龍重要觀光景點「石滬」,是清朝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人,利用潮汐變化捕魚的智慧遺跡,全盛時期曾多達28,經轉賣讓渡給漢人經營;道卡斯族留下的智慧足跡依然清晰,但語言、文化卻因漢化,僅存鳳毛麟角。

今年40歲的新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劉俊男說,道卡斯族人早期因怕被取笑,不願透露原住民身分,「小時候,我常笑原住民是『番仔』,直到近幾年,有學者到村落做研究,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才是『番仔』」。

「老人逐漸凋零後,新一代的年輕人對道卡斯文化已漸脫節」劉俊男說,他因參與舉辦「牽田祭」活動,才了解族人祭典文化,對於失傳的語言文化,他感慨地表示,「是件令人遺憾的事」。

年輕一代想追根溯源,然而社區裡老人卻逐漸凋零。74歲的族人馬金祥,接受採訪時笑著說,「很久沒說道卡斯語,已經不太會說,只會簡單幾句話」道卡斯語「『酒』是『ㄍㄚ ㄍㄠˇ』、『飯』是『ㄎㄚ ㄨㄢˋ』」,但他的閩南語卻講得十分流利;近年在祭典中跳牽田祭舞蹈、68歲的阿嬤也說,她只會講簡單的道卡斯生活用語。

新新人類對於道卡斯血統有著全新的詮釋,23歲的劉婉玲及22歲擔任護士的妹妹劉雨虹,都覺得具有道卡斯族的血統「很酷」。劉婉玲說,「爸爸擔任祭典旗手,媽媽苦練牽田祭舞蹈,姐妹擔任小公主」全家人努力參與即將失傳的道卡斯族文化,讓她們與有榮焉。

研究道卡斯族文化長達20年的前台灣平埔族協會理事劉增榮表示,道卡斯血統族人散居各聚落,因受漢化影響文化逐漸流失,目前人口約3萬多人,苗栗後龍鎮的新港社是大型聚落,因早期沿襲不對外通婚的族規,族人口較為集中,約有2000多人。

新港社的道卡斯族以傳統狩獵、漁牧及耕種為生,每年農曆7月15日及8月15日舉行傳統豐年祭典「牽田祭」及祭祖,分別稱為做「旗頭」與做「旗尾」,關閉聚落城門,不准外人進入,家家戶戶早晚祭天、祭祖,族人牽手跳舞飲酒作樂,有時從「旗頭」祭拜到「旗尾」,長達1個月

劉增榮表示,道卡斯族「牽田祭」習俗每年舉行,但台灣光復後,因經濟不佳及地方領袖不熱衷而停辦,直到近來族人溯源,睽違50多年的「牽田祭」、「達麻賽跑」及「扮番」等傳統文化,經過耆老彙整與地方人士積極探訪,2002年重現後再度喚起族人回憶。

 家族長輩要到中國大陸尋根,軍中剛退伍的劉增榮「從小就講閩南語,劉姓、講閩南語,家族長輩都不知自己是原住民後代,要去大陸尋根。」劉增榮過濾祖先牌位發現有原住民姓氏,才發覺自己擁有原住民血統的淵源。

「社區年輕一代,大都是在近年才知道自己有原住民血統!」劉增榮說,他發現自己是道卡斯族後代之後,就積極研究收集道卡斯文化資料,並撰寫論文、書籍,希望為已漸失傳的道卡斯族文化留下珍貴的紀錄。劉增榮後來到台北謀職,一有空就鑽研歷史文化書籍,返家鄉做調查研究,追尋自己的血源,並為整個村落追根溯源。

民國40幾年時,有1 批學者到社區做調查研究,耆老多不願透露原住民血統,導致早期新民社區道卡斯文化學術研究困難。劉增榮表示,「不要說外來的學者,村落裡的耆老連我是在地人,都推說忘了。」很多學者認為新港地區漢化太深,道卡斯文化已經蕩然無存。

劉增榮說,老人家對原住民血統有自卑感,不願意告訴下一代,也是造成道卡斯族新港社的文化逐漸斷絕的主因,耆老們隱瞞道卡斯族血統讓人辛酸。但他在生活的蛛絲馬跡中卻一再發現道卡斯族文物,越研究越有興趣,一頭栽進道卡斯族研究之路20多年。

劉增榮手指著道卡斯歷史文化書籍裡所拍攝的蒸煮文物「木甑」照片,告訴記者說,「這個,我家族裡就有。」家裡也有道卡斯族用的麻編漁網、大型原木挖空的木桶,他積極著書,也到各大學演講,將研究心得與學術界分享。

劉增榮與地方人士投入田野調查,追溯出不少道卡斯族傳統文化端倪,包括「牽田祭」的內容及流程,並在2002年再度重現族人停辦50多年的傳統祭典,村裡的70多歲的老人家說,僅曾在童年時曾看過1 次,得以再見到「牽田祭」,令人懷念、興奮。

道卡斯族舉辦的「牽田祭」,就是中秋狩獵分享收成的祭典,族人以飯糰及小魚乾祭祖後,族人牽手圍成圈跳舞場歌,由「扮番」族人敲鑼邀神引導3 名勇士身綁大旗竿,在圈內繞場巡行,全族喝酒跳舞慶祝到深夜。

劉增榮說,「牽田祭」應該稱為「牽奠祭」,是牽手跳舞祭祖之意;儀式前,由族人「扮番」,挨家挨戶通知族人參加祭典,是廟宇爐主擲筊由族人輪番擔任;「達麻」是清代送公文「小差」,以腳程快為首選而演變為風俗賽事。在劉增榮與社區、學術人士的努力下,在僅存軌跡中再度勾勒出道卡斯族文化的樣貌,雖非完整全貌,但重燃起社區的溯本追源的文化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