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幸、謝錦芳、高有智,中國時報2010.12.25摘要〕   台灣民間的多元信仰,長期孕育豐富鮮明、極具生命力的宗教文化。

    台灣各地媽祖廟林立,「馬公媽祖宮」的歷史地位,堪稱為「台灣第一座寺廟」。「媽祖宮」位於澎湖縣馬公市的正義街上,亦稱「天后宮」、「天妃宮」,不僅是當地信仰的中心,也是「馬公」地名的由來,在1604年荷蘭人被明朝擊退到澎湖時,就已經存在。

    天后宮建築是傳統的閩南式合院建築,不同於其他廟宇的建築風格,坐北朝南採四進式格局,廟內更有台灣第一座碑碣「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紀念沈有容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的事蹟。

莊永明強調,「馬公媽祖宮建廟於明代,台灣有不少媽祖廟自稱『開台媽祖』、『開基媽祖』,但『輩份』都沒有澎湖馬公的『老』。」

    根據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擊退明軍,施琅認為是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並特派官員到澎湖致祭,隔年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也提升媽祖的神格地位,比中國的「天妃娘娘」為大。

宗教學者董芳苑說,台灣特殊移民歷史把「媽祖婆」本土化,穿著和形象不同,連帶影響原本的福建湄州媽祖信仰。

    除了馬公的媽祖宮,北港「朝天宮」在日治時期即已名聲響亮,香火鼎盛,信徒眾多。北港,早期為中南部重要的商港貿易地區,繁華一時,雖然人口逐漸外移,風華不如早年盛況,但依舊是媽祖信仰的重要勝地。

    北港朝天宮創建於清康熙33年,是全國三百餘座媽祖廟的總廟,外觀輝煌,列為二級古蹟。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說,「日治時期流傳迄今的明信片或文獻中,最常出現的廟宇,北部是艋舺的龍山寺,南部就是北港朝天宮。」近年來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亦已成為媽祖信仰的年度盛事。

    除了媽祖宮,南部盛行的王爺信仰也是許多人心中重要的宗教地景,民間也流傳「三月肖媽祖、四月迎王爺」的俗諺。知名的王爺廟,包括台南的西港玉敕慶安宮和屏東的東港東隆宮等。

    台南縣北門鄉的南鯤鯓代天府,也是全台數一數二的大廟,更是全台灣的「王爺總廟」。每年農曆七月十日舉辦的普渡祭典,擺席高達三千桌。

代天府由村廟而鄉廟、北門區六鄉鎮的區域性廟宇,最後更成為佛道儒一體的大廟,分靈出去的大小廟共一萬七千三百多間,每年香客逾六百萬人次。

    除了多元林立的大小廟宇,許多教堂清真寺等信仰中心,也都是不同信眾心中最重要的地景。這些宗教地景,陪伴庶民社會度過百年來的風風雨雨,不斷給予安定民心的心靈力量。

參考資料:

新式醫療教育的推廣

平民受教育的典範

盡瘁台灣的本土醫師

希臘哲學51 雅典娜的光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