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12.09摘要〕台灣歷史上有不少作家與畫家,他們以筆為鋤、以紙為田,埋首勤奮耕作,記錄著土地與人民的美麗哀愁,凝結成史詩。

1894年在彰化出生的賴和,本職是醫生,曾在故鄉開設醫館,不收窮苦病患的醫藥費;行醫之餘,賴和勤於寫詩,後來加入林獻堂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一度入獄。

        賴和於1926年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不斷發掘提攜文壇新人,包括楊逵、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等,自己也開始寫小說,成為三○年代的文壇領袖。

文史專家莊永明強調,「賴和不但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他的作品也被稱為台灣白話文的實踐」。

    賴和的作品常帶有控訴殖民者的抗議意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治政府加強對台灣的控制,賴和再度被捕入獄,且罕見地未宣告罪名;不到兩年,由於病重獲釋,未久即因心臟病辭世而結束49歲生命。

    日治後期、戰後初期台灣文壇人才輩出,各自發揮不同影響力,例如倡導台文白話文運動的張我軍,1924年,他發表一篇〈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成為台灣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莊永明說,「此後『建設白話,改造台文』能匯為風氣,他居功厥偉」。

    客籍作家代表鍾理和,他出生於1915年,原本在初中任教,因健康不佳深居高雄美濃;1957年,他以〈笠山農場〉得到「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第二獎,當年首獎從缺,鍾理和因而驚豔文學界。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鍾理和人生路十分坎坷,終其一生,他都在與命運抗衡,憑著對文學的熱情執筆創作,將一生奉獻給文學,就算健康惡化,也堅持繼續創作,因為執著不懈的奮鬥精神,被稱作『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他因肺疾去世時,不過45歲。

    另一位才華洋溢的悲劇人物陳澄波,則是第一位以西畫入選日本官展的台灣人,一舉成為畫壇風雲人物;他自許「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最崇拜的畫家即為梵谷。

        二次大戰爆發前,陳澄波曾獲邀到上海任教,名列「中國十二位代表畫家」之一,還以畫作「清流」參加芝加哥博覽會。回台後,與楊三郎、李石樵、顏水龍、李梅樹、廖繼春等八位畫家組成「台陽美術協會」,為台灣畫壇最重要的創作團體。

    戰後陳澄波因廣受尊重,被推舉為嘉義市各界歡迎國民政府委員會的副主任;1946年,擔任嘉義市選出第一屆參議員,從此跨足政界,卻埋下日後遇難伏筆。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澄波代表民間與國民黨軍隊調停,不料與其他三名代表遭軍隊綑綁遊街後,槍殺懸屍示眾。在當時的恐怖氣氛下,他的親友門生唯恐遭牽連,紛紛銷毀陳澄波的畫作,成為藝術史上永難彌補的災難。

     黃土水是第一個以西方美學從事藝術創作的台灣人,他雖然學習西洋雕塑,但感情是鄉土的」。黃土水的作品四度入選日本帝國美展,遺作「水牛群像」被列為國寶,原件藏於台北中山堂。

    這些文壇與藝壇的初心者,頑強地對抗時代、對抗命運,並以自身的作品,作為見證百年的璀璨花蕊。

參考資料:雨果啟迪24 世界發生巨大的擺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