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12.06摘要〕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數百年來不同的外來文化如同海濤,一波又一波刷洗、拍打這個島嶼。無論是宗教、醫療、實業、娛樂或體育,處處都能看見外籍人士留下的深刻足跡。

    出生於1844年的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學歷,卻立志到東方傳教,28歲落腳舊名「滬尾」的淡水,因為喜愛當地背山面海的風光,此後近三十年間,幾乎都奉獻給台灣。

    馬偕與在南部傳教的馬雅各,一北一南,是影響台灣最深遠的傳教士。馬偕在醫療水準落後年代,為貧苦民眾看診。他常與助手在路上碰到牙痛病人,就地為患者拔牙,據說他總計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讓無數人「沒齒難忘」。

    馬偕不但迎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為了提升女性教育水準,更在1883年設立「淡水女學堂」,首開台灣女子教育先河;但當時漢人社會重男輕女,反而是馬偕在宜蘭傳教的平埔族教友,紛紛響應讓女性就學的創舉。

    馬偕還在淡水設立「牛津學堂」,後來幾經更名改制,就是現在的真理大學。馬偕一生努力傳教,在基隆、淡水、大稻埕、苗栗、新竹、宜蘭、花蓮等地建立了二十幾個教會,學會北京官話與台灣話,因為他留著一臉濃密黑鬍,台灣人也暱稱他為「鬍鬚番」。

    馬偕1880年在淡水創設的「偕醫館」,時至今日,已發展為台北、淡水、新竹、台東四座大型醫院,造福數以萬計病人。

他的57歲生命,在台灣的時間遠超過加拿大故鄉,身後也葬於淡水中學校園內。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認為,「馬偕不論是傳教事業、醫療工作和教育事業上,對台灣有重大的影響。」

至今宜蘭地區的噶瑪蘭族,仍有些族人以「偕」為姓,紀念這位「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宗教家、教育家、醫療慈善家。

    馬偕為北台灣引進現代教育與醫療觀念;來自日本的高松豐次郎,則為台灣打開另一扇文明的窗戶。

    高松豐次郎年輕時因工作斷臂,立志改革勞工法律,就讀明治法律學校期間,意外學會說書,改而決心透過「電影」推動勞工運動。二十世紀初來台,也帶來許多文明新事物。

    「高松除了在台灣各地經營八家電影館,是台灣第一位電影院大亨之外,1913年,他從日本進口五部汽車,做起租車生意,固定載客往返台北與北投之間,有時也將汽車開到南部,讓台灣人大開眼界」,作家陳柔縉如此強調。

    1909年,明治時代的魔術奇葩「天一」來台表演,高松把天一的徒弟天玉留下來,與一名台灣人合作開設「台灣演藝社」,這也是本地引進西洋魔術的濫觴。

    而在運動方面,台灣受到日本影響,打棒球風氣極盛。全球更多人參與的籃球運動,則是在1922年,由名為布朗的運動員引介來台,當時距離籃球運動誕生,不過三十年。

    根據陳柔縉研究,日本關西的京都、大阪、神戶地區,由北美YMCA派遣赴日的布朗指導,1914年開始打籃球,其後布朗應台灣體育協會邀請,來台教授田徑,沒想到因此也將籃球與排球運動帶進台灣。

    從馬偕、高松豐次郎到布朗,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領域,為原本保守的農業台灣,埋下一顆顆惕勵奮進的文明種籽。

參考資料:

新式醫療教育的推廣

平民受教育的典範

保羅啟迪95 無論如何 總要救些人

智慧學啟迪89 日本的領袖(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