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媚、張朝欣、江慧真、何榮幸,中國時報2010.11.17摘要〕   「媒體」是民眾了解時事、選賢與能的最重要窗口,也扮演民主社會無可或缺的第四權角色。但從日治時期的《台灣民報》,到台灣光復後的《公論報》,解嚴前後的《自立晚報》,台灣獨立報紙之路卻歷經艱辛。

    日治時期,蔣渭水創辦《台灣民報》因全文以中文刊出,被稱為「台灣人唯一言論機關」。《台灣民報》當時擁有堅強陣容,例如新文學旗手張我軍、醫生兼小說家賴和、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等人。

在知識份子與仕紳階級支持下,《台灣民報》鼓吹「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政治、社會運動;同情各項農民、勞工、婦女、學生運動。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說,「日本人不准在台辦報,民報所有內容得船運四天三夜到東京,編排、印好後,讓當地警察檢查合格後才能運回台灣,由於要層層檢查,常常新聞變歷史」。

    「不僅如此,日治政府還會要求訂戶『退報』,蔣渭水只好在全島設『讀報社』,除了讀報給不識字的人聽,也讀給識字但不敢買報紙的人聽。」

        黨外省議員李萬居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創辦《公論報》,堅持超黨派的民間立場發聲,是戰後最有影響力第四權。

    雲林縣長蘇治芬之父、老政治犯蘇東啟,曾受李萬居影響而加入中國青年黨。蘇治芬說,記得母親蘇洪月嬌提過,李萬居為了辦報一貧如洗,過世時連棺材都買不起。

李萬居族人李文貝更指出,「在白色恐怖下,極少人敢在《公論報》登廣告,有民眾對一份售價五角的《公論報》一訂數十份以表支持,卻要報社『不用送報紙來』。」因為高壓氣氛不曾間斷,《公論報》撐了十四年後停刊。

    直到戒嚴後期,獨立報紙才有空間發揮促進民主化的功能。由無黨籍大老吳三連創辦的《自立晚報》,在當時扮演重要角色。

    《自立晚報》總編輯吳豐山曾指出,在當時的「民主化」呼聲中,「胡佛、楊國樞、張忠棟、李鴻禧和陶百川開始在自立晚報發表文章,我們有緊密的結合,一起推動了很多政治改革。」

當時政府也常常和他接觸,希望他同情主政的困難,但那時吳豐山認為,「民主開放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前自晚副總編輯呂東熹則出書表示,七○年代中壢事件後,自晚可稱為當時的「言論自由櫥窗」。

    1986年九二八民進黨於圓山飯店成立,在組黨仍是重大禁忌的高壓情勢中,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勇於披露民進黨成立新聞,前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形容此舉讓剛成立的該黨站穩腳步;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年於中時六十周年社慶再度肯定這項勇敢動作。

而該年十一月許信良闖關回台的「機場事件」,《自立晚報》忠實報導,更直接影響該屆增額立委選舉,讓民進黨立委得票率一舉提升到22.2%。

    報禁解除後,新興報紙一度蔚為風潮。一九九○年李登輝總統任命國防部長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時,《首都早報》曾經以斗大頭版標題〈幹!反對軍人組閣〉而備受矚目。

當時首都早報總編輯江春男(司馬文武)回憶:「後來當然引起很多批評,包括女性團體認為『幹』汙辱女性。但我們的回應是,『幹』只是憤怒、無奈之下,發出的感嘆聲。」      台灣報業善盡第四權功能,已是台灣報業共同的挑戰。

參考資料:

不能鄭弘儀 那就楊儒門?

台灣新聞學正史4

媒體藍骨起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