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休閒73

【林美姿 中國時報2010.10.04摘要】台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是「清翫雅集」的成員,也就是說,他也是藝品收藏家之一,至少外界是這麼認為的;然而,駱錦明來講,他只能算是愛好美術、音樂的人,不算是真正的「收藏家」。

   走進台灣工業銀行總部,彷佛是走進一座雕塑博物館,隨處可見來自各國的雕塑品。駱錦明的收藏路上有眾人相伴,不只夫唱婦隨,夫婦兩人經常赴國外觀賞重要的展覽,親朋好友及同事更會主動幫他蒐集各類藝術品。

    我的父親喜歡中國古董,空暇時會到一些文物店去逛逛,我小時候也跟著父親到處看。現在回想起來,父親的收藏10件可能有9件是假的,但那時收藏沒那麼講究,只是一種樂趣

    因為我家姓駱,我父親出國時,也會到處留意,買些駱駝小藝品回來,我覺得很有趣,這也啟發了我,跟著一起收藏。不過駱駝很難收集,相關的工藝品只有中東國家比較多。

早年中東對我們來說是個遙遠的世界,所以我後來就改收藏和「馬」相關的藝術品,我的生肖屬馬。和馬有關的藝術品比較多,中國就有東漢陶馬、唐三彩的馬匹,歐美也都有不少馬的雕塑品,所以收集起來方便多了。

    我有來自歐洲的水晶馬、瓷馬,還有台灣本土的木雕馬、交趾陶馬。在台灣工銀總部大樓裡,擺放有東漢的灰陶馬,也有台灣藝術家吳炫三色彩鮮艷的雕塑《馬與小孩的對話》。

最近我到西安,也買了兵馬俑14的銅馬車複製品。除了我自己收集,很多朋友知道我喜歡收藏馬有關的雕塑品,也會買來送我,所以累積愈來愈多。

    另外,我也收藏百馬圖、八駿圖等和馬有關的畫作。連我們台灣工銀的企業識別標誌也以馬首配上飛揚的馬鬃為設計圖騰。因為很多人知道我收集馬的藝術品,外界還一度盛傳我買了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馬首。其實買的人是我的一位周姓友人。

    我最辛苦收集、也最重要的收藏,是竇加Edgar Degas)全套15件以馬為主題的銅雕作品。    竇加被喻為19世紀晚期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品中以馬為主題的作品共計15件,全球僅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加州諾頓西蒙博物館擁有全套的作品,第三套完整的收集就在我這裏。

這套作品中包括《左足點地的奔馬》、《後仰的馬兒》、《行走中的純種馬》等,竇加的作品,表現馬匹在不同動作時的律動和神韻,既寫實又優雅

    竇加最喜愛的創作主題是馬和舞者,他一直在探索人體和動物律動的新方法。他的15匹馬的雕塑,每匹只有24件,我是一匹匹收集,花了近10年才收集到全套,真是得來不易。

    現在我替這批西洋馬訂做了中國古董木盒來收藏,每匹都有專屬的盒架,還用絹布襯底,像保護瓷器一樣保護它。

    喜歡的有很多,像清朝郎世寧畫的馬,我一開始以馬為主題進行收藏時,就很想擁有他畫的馬。

    台灣工銀總部大樓裡,擺設最貴的馬雕塑是亨利摩爾Henry Moore, 18981986)的作品。亨利摩爾被譽為史上最傑出的雕塑家之一,他以雕刻人物為主,我好不容易才收藏到他的一匹馬雕塑。這件銅雕造型美,而且是同型的6件作品中,銅綠最漂亮的一件。

    另外在我辦公桌旁有一座朱銘的木雕《駿馬奔騰》,是台灣工銀的同事在我60壽誕時合買送我的,情意感人,而且朱銘很少雕刻馬,所以這件作品別具意義。

    早期我對唐伯虎的畫很有興趣,  我心想,連知名的收藏家也有錯眼的時候,從此我對國畫收藏就心裡毛毛的。加上能公正鑑定的單位不多,我就決定不再碰中國古董,以免晚上睡不著覺。以後自然而然就轉向西洋藝術品的收藏了。

    我主要收藏印象派及其以後的畫作。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的西洋畫作,因距今只有一百多年,考據比較容易。是誰的作品、誰收藏過的,都可以查得到記錄,如果收藏的記錄中,有過出名的收藏家,買起來就更可以放心了。

    我開始買西洋藝術作品算是比較早的,所以有些畫買的價格還比較便宜。但也有錯失良機的時候。我很早就看過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畫的《瑪莉蓮夢露》,看的時候直覺得那跟拍照差不多,好像相片拿來再彩繪一下似的,那時一張就要賣幾十萬美元,我沒買,現在都值幾千萬美元了。

    還有我收藏不是想要增值,而是為了喜歡    年輕的時候,我有時寧可餓肚子,也要買到喜歡的唱片。後來有些儲蓄了,可以去買,但看到超過薪水的好東西,有時候也會掙扎到底要不要借錢去買。知道收藏品漲價了,心裡會高興一下,但不會賣。

    經過了這麼些年,現在我對於收藏,心態已轉為可有可無,順其自然。我覺得欣賞藝術不必志在擁有,而是曾經看過就好。收藏那麼多年以後,我現在想勸大家,收不收藏都沒關係。有機會能到各地的博物館多看看,花少許的錢買張門票,就可看到從古至今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很划得來的。

近來,更愛逛博物館與美術館,「即使買不起,至少要看得起」,而且,到博物館與美術館可以看到的遠比自己擁有的多,而且所花費的代價是少少的,卻能獲得滿滿的來自「美」的感動。

    我曾經在奧地利維也納的美術館看過著名畫家克林姆(Gvstav Klimt)的《Kiss》,讓我很感動。後來有一次在維也納的藝廊,我看到克林姆的這幅《Kiss》和另一幅「貴婦」作品的複製畫,複製得很真,我就買回來掛在辦公室裡。

 即使是複製畫,我天天看,也覺得很過癮。「花幾千元,就可以欣賞到2億元的美」,他感到很滿足。

    我不覺得為了投資而收藏是一個好的想法。尤其畫作價格經過市場炒作後行情很亂,譬如中國當代畫比印象派的畫作還貴,對我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炒作是否能帶動藝術興盛很難講,因為不合理的高價有一天也會泡沫化,這對藝術家和收藏家都不好。

          收藏藝術品,在意的是「是否喜歡」,而不在價值。把藝術作品當成「不動產」來看待,因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要賣掉它們。

    若把藝術作品當投資,就失了原來的初衷:是因為喜歡。如果連欣賞美好的事務,都變成賺錢的工作,那人生,也真是太無味了。

    李鈞震:

1.      真正的藝術品,會反映出「真實」的狀態。人們接觸藝術、學習藝術,都是為了瞭解真實的自我或瞭解客觀環境的真實狀態。

2.      各種不同的藝術,它都是一種語言,透過作品表達出作者內心真正的想法,愈是精緻細膩的思考,加上精確的表達手法,以及充分反應客觀的真實狀態,那就是藝術的極品。

3.      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畫的《瑪莉蓮夢露》,它透過色彩等語言符號,來表達安迪沃荷對於瑪麗蓮夢露的觀點,也反應社會大眾對瑪麗蓮夢露的觀點,他真實地反映出大師與人們內心的秘密

4.      只有清楚地解讀大師的思想,才會有真正的藝術鑑賞力;鑑賞力愈強,欣賞藝術品的趣味性就愈高。

5.      照相機雖然拍到了客觀的影像,但是照片的內容,是不是可以表達細膩精緻的思考?印象派畫家發覺,繪畫技巧再高超,如果不能表達出人們內心與感受,那麼,那還是不真實的。

6.      不同的顏色透過人類的感官刺激,可以產生不同的情緒;人們對事物不同的解讀與認識,在腦海中會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例如,令人喜歡、討厭、崇拜、畏懼等不同的男人,在女人的腦海當中,它的影像與光點都是不一樣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

7.      中國或台灣的藝術品,它的價值高不高,不在乎是不是有人為的炒作,而是我們透過藝術家的作品,是不是可以進入藝術家的偉大精神境界。

8.      聽貝多芬的音樂,人們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但無論如何一定跟蕭邦不同。我們透過音樂可以理解,作曲者的感情、思想、人生觀以及思考的細膩度。同樣地,人們也是透過繪畫、雕塑等等不同的藝術品,去吸收藝術家的思想精華。

9.      藝術品,如果被藏在保險櫃,沒有人欣賞、沒有人被刺激,這個藝術品就沒有價值。人們透過藝術品,感受到藝術家的精神思想,讓自己產生想像力,並且立志要超越藝術家的細膩思維,那這樣的藝術品,就有崇高的價值。

10.  所以,故宮的寶物數萬件加起來的價值,不如一個人可以完全實踐《四書》的內容。

    參考資料:

巴爾札克啟迪43 斯湯達爾研究

歌德啟迪23 美、藝術、文學

雨果啟迪23 沒有自由 就沒有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