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鎮宇、羅浚濱、高有智,中國時報 2010.08.06 摘要〕    你還記得喝牛奶與發麵粉的回憶?在一九五○、六○年代,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各地設立許多發送站,發送美援物資,那是一段物資缺乏的歲月,陪著許多人成長的記憶,見證基督宗教的善心,因此留下「麵粉教」的印象。

    基督教福利會的前身是「基督教救濟會」,1954年由美國教會機構來台設立,負責發放二次大戰後剩餘的美援物資,曾經在全台設有四百多個據點,57個社區發展中心,全盛時期員工將近有兩百八十多人。

    福利會執行長曾正智還記得,童年時,每天上學就是繞到學校旁邊的活動中心,喝一杯熱騰騰的牛奶,配上美援麵粉做的餅乾。在貧困的時代,那杯牛奶的味道還留在腦海中,是那樣溫暖。

不只有食物,他還穿過美方捐贈的牛仔褲,褲子太大了,媽媽總是還要裁縫,「當時家中的大人和小孩內褲,都是美方麵粉袋縫製的,一邊是中美合作的雙手印,另外一邊則是淨重五十公斤的標示。」

麵粉袋做的衣褲 8.6..jpg 

    除了物資發放,福利會也在各地興建產業道路,幫助基督教醫院,免稅進口藥品及醫療設備,以及協助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

    走過美援年代,救援物資自1967年開始大幅遞減,福利會組織日漸萎縮,不過,近年來發展松年學苑和培訓志工,找到新契機。曾正智說:「我們希望能恢復福利會的原創精神,積極幫助弱勢,不是只有給魚,還要給釣竿。發展志工服務弱勢社區,幫助原住民產業,這都是未來重要的方向。」

    除了福利會,孫理蓮創設的「芥菜種會」,也是早年熟悉的基督教慈善事業。芥菜種會總幹事陳光智表示,當時台灣戰後物資相當缺乏,戰爭和疾病造成許多孤兒和殘疾乞丐,孫理蓮隨丈夫來台傳教,說服美加友人捐款成立芥菜種會。

全心奉獻給台灣的孫理蓮,甚至把丈夫和自己的衣服都捐了出去,丈夫有次對她說,「你能幫我找一件合我穿的褲子嗎?」孫理蓮回答:「你本來有一件,但有人比你更需要它。」

    孫理蓮深入偏遠地區,設立育幼院、少年之家、殘障之家、產院;而在孫理蓮過世後,芥菜種會也繼續繼承她的意志,近年更因應社會情況,將服務範圍由過去的孤兒、殘障等擴大到老人關懷

    此外,天主教在各地也從事許多慈善事業。民國72年,國內還沒有啟智服務觀念,匈牙利籍神父葉由根看到街頭上智障兒童沒人照顧,向教會爭取關西天主堂的空房舍,創辦「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也成為國內社福機構學習的典範。

    葉由根活到99歲,大半輩子奉獻給台灣,華光中心草創期間,找不到專門教導智障兒的特殊教育師資,葉神父就親自餵飯給收容的十幾位智障兒,一口接一口的長達三年。

他感動許多人投入關懷智障者工作,現任華光中心主任吳富美,當年就從嘉義跑到關西,投入智障特殊教育。葉神父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寶貴生命,不應該被放棄,他們是上帝的天使!

    「上愛天主,下愛世人。」這是葉由根終生遵行的天主教義,也是基督宗教在台灣宣教的使命。基督徒除了傳揚基督教福音,也實踐「神愛世人」的信仰精神。

參考資料:耶穌啟迪19 太初有道 道與神同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rthkf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